唐箕(去除谷物中混杂物的农具)、苗筐(农业中的搬运工具)、葛笼(装衣服等的藤编箱)等板屋手工艺品,是农村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具。据说在宽政年间(公元1789~1810年),板屋手工艺品作为农闲期的副业,这门手艺才发展起来。但是关于此推测没有确切的记录与资料证明。
从江户时代起,板屋手工艺品开始在仙北市角馆町盛行。虽然曾经秋田县各地都有制作板屋手工艺品,但是现在只有仙北市角馆町云然地区作为主产地。
板屋手工艺品的最基本的技术,是将直径4、5~10厘米,长度80~130厘米的板屋枫树的原木纵向劈开。接下来的工艺分为两个步骤。
第一个步骤,先将原木劈成8份,然后用专门的刀具削去木头的棱角,削出一种竖条状的薄木片。第二个步骤,将这些竖条状薄木片和藤条交互编织。因为是纯手工制作,完成一个簸箕就要花上一天半的时间。
除了簸箕、带在腰间的苗筐和小葛笼等实用品,也不乏有许多工艺品。比如,将板屋枫切成小块后进行简单的一刀雕后制成的板屋狐,还有用细条薄木片编织成的板屋马等朴素的玩具。